最新消息
2018/03/10會員淡水分台參訪
為促進會員情感交流及凝聚力,特於107年3月10日舉辦參觀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及藍色公路一日遊,請各會員踴躍報名,詳細行程請參考附表。
壹、淡水第二發射基地簡介; 2018/03/10
一、沿革
位於臺北縣淡水鎮油車口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砲台之間,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的原央廣第二發射基地,於民國52年籌建,民國54年正式播音,執行當時政府對大陸心戰播音工作。當時有100Kw Gate中波發射機1部、 50 Kw Continental中波發射機1部(備機)、RCA100 Kw中波發射機1部、2付3塔定向天線,使用900、1100KHz對大陸廣播;另有20 Kw自製短波發射機1部(自強計畫)、10 Kw Gate短波發射機2部,分別以3230、6040、9690KHz對大陸廣播三付定向廣播天線對大陸廣播。
二、播音功能
1、中波:對大陸華北、華南定向廣播,台北
2、短波:星火燎原
三、遷建原因
1、經濟發展、地方繁榮
2、土地糾紛、未購土地
四、功能變動
1、結束廣播任務轉型
口湖分臺遷建工程於民國83年8月全部竣工進行試播,同年12月20日正式播音,原第二發射基地更名為廣播工程研習所,由時任工程部總工程師季龍兼任所長,87年央廣改制後更名為廣播工程研設備製造所,由時任工程部副理李文益兼任,並曾在此代訓國防部漢聲廣播電台分台工程人員;因應業務需要,組織改造乃轉移至業務發展部業管,機房改裝為簡易攝影棚出租,提供外界拍攝電視劇或影音之用,增加業外收入。
2、民國94年因央廣組織調整,廣研所裁撤,嗣因臺北縣追繳土地稅金,經報主管機關(新聞局)核可後,於民國96年2月5日上午10時土地移交當時臺北縣政府古蹟博物館接管。
五、雲門劇場
2008年2月11日,雲門租賃16年,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,多年心血付之一炬,全國關注。2009年4月,雲門基金會通過「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」的嚴密審查,與台北縣(今新北市)政府簽訂合約,由雲門自行籌募經費,在1.5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,營運40年,如表現優異,得續約10年。營運期結束後,雲門劇場無償移轉新北市政府。
雲門基金會董事們展開募款,截至2013年年底,總計4,155筆國內外民間捐款,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。雲門劇場於2015年4月24日開幕演出。劇場建築群包括一個450座席的大劇場,兩個排練場/小劇場,可容1,500觀眾的戶外劇場,以及辦公室和劇場專業空間。這是雲門基金會,雲門舞集,與雲門2的工作場域。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,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。
貳、淡水分臺(第五發射基地)簡介;
一、沿革
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,原是政府為了將臺灣經濟繁榮、民主進步、自由的信息傳送到大陸,於是加強對於大陸東南部地區的廣播,於民國67年8月擬訂了中央廣播電臺『大漢計劃』成立本分臺,當時隸屬於國防部,命名為「中央廣播電臺第五發射基地」,當時的主任是蔣孝武先生。基地興建始於民國68年10月,全部工程於70年6月完成,同年10月10日正式播音。
二、廣播任務
總計安裝3部馬可尼短波發射機及4付短波天線,,負責對中國大陸地區福建、貴州、西藏等華南地區及浙江、安徽、內蒙等華中地區播音。之後因政府政策調整,經立法院通過「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」,於民國87年1月1日正式改制為「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淡水分臺」,納入國家廣播電臺體制,也是央廣唯一位於北部的短波發射分臺。
三、汰舊換新
隨著臺灣的政治、社會環境變遷,傳播載體的多元變化,央廣主動積極的重新自我定位,從而進行組織改造、工程升級、因此提出「分臺整併計畫」,經當時的新聞局核定呈行政院列為國家重大計畫,經歷任長官努力,淡水分臺於民國101年動工,汰換3部類比式馬可尼短波發射機,新設4部最新型的數位AMPEGON DRM短波發射機及2付新型天線,大幅提升發射效率、設備可靠率,節省人力和天線保養經費,繼續透過電波提升我國家形象,加強華僑對國家之向心力。
維護 : 文榮生-修改
 2018/03/10參觀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及藍色公路一日遊行程表。
|
 舊機房仍在、圓環水池已填平
|
 原來的圓環和噴水池花草樹木
|
 原來的天線庫房和駁坎已拆除
|